两教师联手制毒,2个月竟狂赚1300万.... 坦言受美剧《绝命毒师》启发

你的位置:赛车飞艇信誉大群 > 新闻动态 > 两教师联手制毒,2个月竟狂赚1300万.... 坦言受美剧《绝命毒师》启发
两教师联手制毒,2个月竟狂赚1300万.... 坦言受美剧《绝命毒师》启发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8:52    点击次数:173

来源: 本文募格学术撰写。参考资料:红星新闻 郑直、C&EN、看看新闻、百度百科、募格学术此前报道等

受到美剧《绝命毒师》启发后,俩教师决定利用专业知识和设备“升级业务”,开始制毒贩毒,2个月狂赚1300万....

专业真是把双刃剑啊....

两教师联手制毒

25岁的马诺吉·巴尔加夫是印度拉贾斯坦邦穆克拉瓦高级中学的教师,没想到他竟是秘密制造合成毒品的“绝命毒师”。与他一同被捕的,还有35岁的物理导师因德里吉特·比什诺伊。这两名理科教师在学校教职之外,经营着一个价值高达1.5亿卢比(约合人民币1300万元)的甲氧麻黄酮(MD)制毒网络。

▲制毒窝点位于当地一高档公寓

印度麻醉品管制局(NCB)透露,两人此前便贩卖海洛因,在去年受到美剧《绝命毒师》启发后,他们决定“升级”业务,尝试在当地市场出售人工合成的MD。MD是卡西酮家族中的一种合成兴奋剂药物,服用后会立即产生快感,但会致人上瘾,持续使用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和健康问题。

展开剩余82%

▲警方搜出的制毒装备

两名理科老师以1万卢比的价格在当地一高档公寓租住了一间两居室,并将其秘密改造为制毒实验室。据NCB通报,这两人从新德里采购化学品和设备,并专门请假来生产MD。在过去两个多月里,两人制造了约5公斤MD毒品,市值约1.5亿卢比。据NCB区域负责人甘希亚姆·索尼表示,其中4.22公斤毒品已经被他们出售。警方在突袭该公寓时缴获了780克MD毒品和现代设备,此外还查获丙酮、苯、碳酸氢钠、溴等易制毒化学品。

消息人士称,警方正在努力追踪买家,并查明是否有更多人参与了犯罪活动。

专业是把双刃剑

所谓善恶一念间,利用所学专业在法律的边缘疯狂试探的案例,国内也有不少。不过他们,可没上述这两位教授这么“好运”。

2016年,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张正波联合朋友开设制毒公司,伙同化学专业研究生鲍某等人,生产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远销欧美,每月销售进账60万美元左右,堪称汉版“绝命毒师”

49岁的张正波出生于武汉市近郊的农民家庭,当时是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。2005年,他与人合作成立了武汉凯门化学有限公司(下称“凯门化学”),专门研发、生产、定制各种医药用途、工业用途的化学中间体。他们培训工人生产制造,产品全部销往英美等国家和地区。

公司成立之初,由张正波提供了部分产品的合成方法,并根据客户需求及管制制式的变化,积极研发可以替代管制品的新产品,采用编号的方式为产品进行退补,并编制生产工艺流程。

其主要生产及销售的产品为3,4-氟甲卡西酮(公司称为4号),生产中所需的制毒化学品均通过向私人非法购买等非正常渠道获得。为逃避海关追查,向境外发货采取伪冒品名方式蒙混过关。

张正波编写的《有机化学习题详解》图片来自网络

2015年6月17日,武汉海关及警方从凯门化学的工厂内查获了一批可制毒设备,甲苯、乙醚、盐酸等易制毒化学品,以及大量粉末状、晶体状的毒品疑似物。很快,张正波及凯门化学法定代表人杨某等因涉嫌走私毒品罪被抓。

法庭上,张正波等4人对指控犯罪事实不持异议,但辩称公司实为化工技术研究而非制毒。最终,武汉市中级法院认定张正波犯走私、贩卖、运输、制造毒品罪,有自首情节,将原判的无期徒刑改为有期徒刑15年。

有人打着研究的幌子利用所学专业做坏事,更有甚者,还利用所学专业杀人...

2021年3月,有个化学博士,因为觉得同事给他安排的工作太多了,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太累了,就通过投毒的方式,想让同事多休息一下。

这位化学博士充分利用专业知识,用一种叫做叠氮化纳(NaN3)的剧毒试剂投毒,每次投毒还会用天平进行精确的称量,控制投毒的分量。

叠氮化钠无味,无臭,却是剧毒物质,可用于实验室制高纯度金属钠,其毒性和氰化物相似,对细胞色素氧化酶和其他酶有抑制作用,并能使体内氧合血红蛋白形成受阻,有显著的降压作用。对眼和皮肤有刺激性。如吸入、口服或经皮肤吸收,可引起中毒死亡。高血压病人口服他有显著降压作用。叠氮化钠在有机合成中可有叠氮酸气体逸出,吸入中毒出现眩晕、虚弱无力、视觉模糊、呼吸困难、昏厥感、血压降低、心动过缓等。

叠氮化钠

他一共给同事投毒了6次,开始是200-300毫克的叠氮化纳。不过最后一次,他直接投毒了1.3g,而这个量,已经是在致人死亡的边缘试探了,法庭也由此认为孙某应当承担犯故意杀人罪的法律责任。

投毒现场

不过孙某却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辩护,他坚称自己只是想让同事小李“休息”,而且自己投毒的量也没有让小李死亡,所以不应该构成故意杀人罪。

不过法官却认为,孙某作为一个化学博士,在专业领域应当是知道叠氮化钠有致人死亡的后果的,小李虽然没有死亡,但没死亡不等于不够成故意杀人罪。

最后,按照根据我国《刑法》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,故意杀人的,处死刑、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;情节较轻的,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
给予了孙某十年有期徒刑。

高学历不等于人格健全,这些走上歧途的高学历犯罪者更让人唏嘘。

读博不易,本来有大好前景却毁于一旦。当知识不被用于正途,学历就成了人生的反向加速器。对于这些高学历的科研人来说,所学的知识是一把双刃剑,只有用对了,才不枉寒窗苦读十几年。

学校教会了博士如何科研,强调了学术不能不端,但有时,让一个人学会遵纪守法,不用脑子钻法律的空子,不心存侥幸,或许更加重要。

发布于:山西省